【澳門日報報道】五人代倡助澳生融入內地學習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黎世祺、吳小麗、容永恩、何雪卿及崔世平,感謝國家教育部為澳門人才培養做出大量工作,他們亦十分希望教育部與有關高校跟進錄取澳門生後的系列教育工作,採取有效措施,讓澳門學生能克服困難,融入內地的生活和學習,以順利完成學業,健康成長成才。
黎世祺等五人提到,國家經濟發展以及高等教育的進步,對澳門青年學生產生正面影響,越來越多澳門高中畢業生將眼光投向內地,報讀內地大學的澳門學生人數近年大幅提升。教育部大力支持下,二○一七年大幅調整內地高校招收保送生政策,七百二十三名澳門學生成功獲錄取。為讓更多優秀的澳門應屆高中畢業生前往內地升讀高等院校,二○一八年教育部再次增加高校數量和名額,保送名額增加至一千一百一十三名,並原則上對澳門學生開放所有專業。目前招生工作已完成,今年共有九百五十一名學生獲錄取,較上年增加逾三成,創下歷史新高。
他們建議,一、在學習上,多幫助澳門生,使其逐步提升學業。由於澳門沒有統一教材,沒有統一考試,各校教學標準差別較大,教育部在澳門錄取的保送生,除個別進行過筆試外(如上海地區),其餘均通過面試,按各學校校內名次排位取錄,因而學生的綜合素養及專業基礎知識難免有差異,與內地通過全國統考升上大學的學生有很大分別。因此,澳門生往內地讀大學,初時普遍存在不適應(包括授課語言的不適應),甚至跟不上的現象,嚴重打擊部分學生的學習信心。需要引起高校的關注、重視,並採取特別措施,如加強輔導、特別幫助去解決,讓學生克服困難,逐步提升成績,增強信心,最終完成學業。
二、生活上多關心,使學生盡快融入校園生活。不習慣集體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較弱、飲食的口味不適應、對個人衛生如每天洗澡等要求、醫療保障差別等,都是澳門內地大學生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十分需要內地教育機構多關心澳門大學生生活,加強輔導和幫助,使他們逐步適應內地生活。
三、思想上多關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內地讀大學的大多是澳門優秀的學生,是未來建設國家和澳門特區的重要人才,十分需要讓他們在學習掌握先進、現代的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對他們的愛國教育,需要通過課程、參觀、實習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和途徑,提升澳門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提高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培養愛國愛澳的情懷,幫助澳門的大學生逐步確立起我是中華民族一分子、我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將來為國為澳出力,同祖國人民一起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